救贖.jpg

 

  救贖

  蘇菲.奧克莎儂 Sofi Oksanen◎著
  蔡孟貞◎譯
  

  在不同的時間,看同一本書時,那種感覺又煥然一新了。還記得很久前我在閱讀蘇菲.奧克莎儂的《救贖》,曾經只是很片面的看過,甚至覺得舖陳的結構無趣,就連再重看之前那篇心得時,還覺得感想好像是硬擠出來的。

  可是現在不同了,這本書真的很棒,文風不但寫實而且精巧,描述兩個女主角在環境壓迫下必須面臨生存的挑戰,同時用舞台舖陳方式,將他們的過往今昔交錯層疊,拼湊出一段令人顫慄、感嘆又無奈的家族故事。作者的文筆修辭美麗簡潔,閱讀時能從文字裡去連想到故事畫面,還有角色彼此之間因互動而產生的想法,以及豐富的情感戲,和角色之後會做的舉動。

  活靈活現的角色們,就好像存在於現實,先不要說故事裡形容她們怎麼樣,我都能想像愛莉德是個披著淺紅色披肩,頭髮蒼白脾氣生硬的老婦,而瑟拉是個長頭髮穿著洋裝的女孩。作者刻畫故事的生動性也很紮實,當要追捕瑟拉,把女孩子當成妓女在賣春的可惡販子闖入愛莉德家,並且要搜索瑟拉是否待在愛莉德家時,那段的緊張感做的讓我印象深刻。

  故事的核心講得是愛,謊言赤地,愛情依然走過。救贖之意代表著,女主角愛莉德,保護她姊姊的孫女瑟拉,脫離販子的魔掌。唯有這麼做,愛莉德才能洗刷掉她以前曾經犯過的錯。一九四二年,少女愛莉德喜歡上愛國青年漢斯.裴克,但是對方卻愛上她姊姊英格,至此愛莉德痛苦而強壓心中忌妒,等待命運對她伸出援手。

  在我這外人讀者的眼裡看來,覺得不切實際,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心態浮起,不過我想每人經歷不同,不管是書中的愛莉德,還是現實真的遇到忌妒層面的事情,很多時候「當下」人的情緒反應是最大,而且最難控管,也最難釋懷。所以我覺得愛莉德雖然值得同情,可是漢斯不愛她又是事實,她也不可能強迫漢斯去愛她。這種忌妒的情緒,必須找到根本點,如何調劑又是門學問,有時候人真的要花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從悲傷或痛苦中走出來,那樣的感覺我也曾經歷過,所以能夠體會。

  但是因忌妒而矇敝自己雙眼,處心積慮要讓漢斯把目光轉到自己身上,甚至要他忘了英格,影響到別人那就另當別論了。加上愛莉德甚至把氣出在英格的女兒琳達身上,這樣的行為確實讓我覺得她有點兒活該,她費心要把英格比下去,然而漢斯只想把她一腳踢開。

  時代背景是二十世紀紛亂的愛沙尼亞,同時愛上同個男人的兩姊妹,最後也同時也失去了這個愛人,愛的飢渴使忌妒衍生,也衍生出特殊的堅強,不過愛莉德情可為愛背叛手足,直到進入老年時,陰錯陽差的命運安排下,蹣跚的流浪女孩瑟拉踏進她的人生,揭開她痛苦不堪的記憶,也同時開啟她的贖罪旅程,修正「昨日」,標題下的恰當,也值得思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心得 感想 讀書 文化
    全站熱搜

    艾爾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