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ber 聖地西藏-最接近天空的寶藏】
2010年與家人開開心心一起攜手去故宮看西藏展,果不其盼望看到好多寶,西藏的宗教文化色彩相當濃厚,豊富而且多變,其中不能錯過的當然是十一面相的千手觀音,看到很多神的臉孔,我覺得一尊神一個臉,但西藏神相的特色則是一尊神多臉孔,似乎對西藏來說,面相只是一種神表現所有情緒的形式,所以臉孔只是個面相。
《千手觀音》
觀音是慈悲的化身,因悲憫眾生,祂誓願若能安樂眾生,願自己身上生成千手千眼,因而有11面、千手千眼的特殊造形。十一面分為五層與三種臉譜,在慈眉善目的慈悲寂靜相之上,有一面為赤色忿怒相,象徵征服妄見,頂層是如來寂靜相(阿彌陀佛),向眾生說法千手千眼象徵祂將以慈悲與力量救度一切眾生。
《五方佛》
金剛界有五部,每部有一位部主,中間的為大日如來,東面為阿閦(chù)佛,南面為寶生佛,西面為阿彌陀佛,北面為不空成就如來。金剛寶座代表密宗金剛部的神壇,金剛寶座塔上的五座塔就分別代表這五方佛。
佛 |
大日如來 |
阿閦佛 |
寶生佛 |
阿密陀佛 |
不空成就如來 |
方位 |
中央 |
東 |
南 |
西 |
北 |
智慧 |
法界體性智 |
大圓鏡智 |
平等性智 |
妙觀察智 |
我所作智 |
手印 |
智拳印 |
觸地印 |
與願印 |
定印 |
施無畏印 |

《沙曼荼羅》
充滿神祕色彩,以及神話傳說的「聖域」、「雪域」、「神域」西藏(Tibet),【藏傳佛教】(The Buddhism of Tibet or Lamaism)【壇城】(藏名 dkyil-vkhor)為意譯,藏文名為金扣、集闊、吉廓的沙壇城,梵名「曼荼羅」(Mandala),意為諸佛與菩薩聚集的地方、本尊居住的地方,抑或神佛居住的宮殿,在古代印度,原指國家的領土和祭祀的祭壇。
在特殊灌頂或法會中,訓練有素的喇嘛、仁波切、上師等,透過鐵管裡流出的五色彩沙,一點一滴的砌造而成的沙壇城(又稱為【沙曼荼羅】)。他們必須記住壇城的所有細節,以及施作、修建做法,必須遵循既有法規、儀軌,絕不可造次,自行創新。因為沙壇城的每一個圖騰、圖案,抑或字母,均象徵著所代表、象徵的本尊、空行、護法等,又代表著基、道、果,整個修證的過程;尤其,施作、修建沙壇城每個細節、過程,以及圖騰、圖案。沙壇城不單象徵、代表諸佛、菩薩等聖眾聚集之聖域,更涵蓋了一切販夫走卒、肉胎凡身到證悟超凡入聖,成佛的整個修行次第。
沙壇城在「聖域」、「雪域」、「神域」西藏是非常殊勝、神聖的事情,藏傳佛教信眾深信,壇城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單單是在旁觀看喇嘛、仁波切、上師施作、修建沙壇城也足以累積強大的加持殊勝功德。
壇城意為諸佛與菩薩聚集的地方、佛菩薩居住的宮殿、本尊居住的地方,抑或神佛居住的宮殿,經論中記載:【能親自見到彩沙壇城者,宿世皆須具有深厚的福德因緣】。在古代印度,原指國家的領土和祭祀的祭壇。壇城是藏傳佛教用以象徵宇宙結構的法器,常陳設於桌案以供禮拜,而年代久遠的【藏傳老天鐵】(Thogchags)壇城,由於數量稀少,非常罕見、彌足珍貴,更是可遇不可求藏人(Tibetan)認為,非佛緣深厚、福報具足者難以擁有,更是收藏家的最愛。
沙壇城一詞,梵文稱「曼荼羅」、「曼陀羅」、「曼挐羅」或「滿荼羅」,音譯為「曼陀羅」、或「曼達拉」,又譯作「曼拏羅」、「滿荼羅」、「漫荼羅」等名稱;意譯為壇城、中圍、壇場、輪圓具足、聚集等,其意為諸佛與菩薩聚集的地方或圓輪具足。曼荼羅也被認為證悟的場所、道場,是設壇以供如來、菩薩聚集的場所,象徵聚集佛菩薩的聖像於一壇。壇城藏語叫「吉郭」,是指修法時,防魔眾入侵,或是佛、菩薩、本尊居住所在的圖示,簡明的表現本尊及其眷屬的聚合處所,是修行者在觀想本尊時象徵性的觀修對象,藏傳佛教嚴謹細心的創制壇城,目的就是要供修行者觀想之用。
其中,古印度時代,壇城指國家的領土與奉神的祭壇。是藏傳佛教修練者不可少的工具,蘊涵世界所有原理。根據密續,壇城外在意義是指諸佛菩薩本尊安住的淨土宮殿;內在意義,則是指眾生心的清淨相,而淨土宮殿正中央的本尊,就是眾生本來清淨的佛性。因此,壇城不僅象徵本尊的智慧與威德,更是彰顯示宇宙真理的圖繪,是一種無限的大宇宙和內在的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間,在藏傳佛教常作為觀想修行的憑藉。
有關壇城的類型,包括布繪、彩砂、或以木材、泥塑或金屬的模型,而年代久遠的藏傳老天鐵壇城,由於數量稀少,非常罕見、彌足珍貴。另外曼荼羅在古印度,原指國家領土和祭祀祭壇;但現在則意謂佛菩薩等尊像,或種子字、三昧耶形等,依一定方式加以配列的圖樣。曼荼羅意指獲得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由於曼荼羅是真理的象徵,更猶如圓輪一般【圓滿無缺】的珍貴、殊聖。
《雙運像》
佛父代表慈悲方便,佛母為智慧般若。佛父所持的法器金剛杵也象徵慈悲、金剛鈴象徵智慧,兩者常成對出現。本尊父母「雙運」象徵「色空不二」。觀「萬象」都是「父佛」的顯現,而萬象本性「空性」則是「佛母」,色與空無始即一體而不可分割,色的本性是空,空的顯現是色。以「雙運本尊」的表相,象徵這「色空不二」的真理。慈悲與智慧雙運的圓融,摧毀了妄見,可進入修行的最高境界,這些表面上滿載兩性情欲的雙身像,有超乎「世俗所理解的意義」的智慧。雙運像一般是不會讓信徒看見的,就算要讓信徒看見,也會披著布蓋住。
《唐卡》
唐卡(Thang-ka )又名 孤唐 ( Sku-thang )興起於西元八世紀,是藏傳佛教獨特擁有的一種藝術形式。唐在藏文的意思是平坦、平原、清楚,而孤是身體的意思,引申為「佛神像」有尊敬之意。簡言之唐卡是一種平面藝術,內容以藏人所尊敬的佛教諸尊為主要題材,無論構圖、色彩、線條,皆流露出清新明亮的工筆藝術風格。
一幅完整的唐卡形式上類似漢地的掛畫軸,有畫心裝襯即天地杆,可懸掛、收捲,不過它並不等同於繪畫,而是橫跨繪畫與工藝兩類範軸,主要有筆繪、版印、緙絲、刺繡、織錦、貼花六種樣式,一概皆稱之為唐卡,因此之故唯有直接取其音譯,方能概括唐卡獨一無二的特色。
西藏寺廟的雕像由於攜帶不易但卻可持久保存,而 卡可容易隨身攜帶但反覆使用而受損,各有其優缺點。由於唐卡具備了傳達佛理的方便性,在西藏無論佛寺、農舍或是帳棚、民舍都可發現其足跡,相較於極難保存之砂畫壇城及不易搬動之石銅佛像或是完全固定之壁畫,唐卡這種方便攜帶與收藏之優點,相當的有利於佛教教義的推廣。
還有認識一種叫擦擦的,是種模塑泥板,網路上也有專門的教學哦!
最後,即使整理完一篇西藏文物的文章還只是在文化邊緣攀爬,畢竟繁華的宗教文化以及儀式也不是我想特別去跨足的領域,只覺得能看到具有文化價值的寶物相當過癮吶。出來的時候拍個照,後來看見有人發了一本耶律大石寫的西藏文化展,但事實上主要是談灌頂雙身修法(男女交合)儀式,其實當天大致上看完這本書的內容,只是覺得很像索多瑪的120天翻版,我是不了解西藏宗教文化的儀式,姑且聽之不作任何評價。
這個展算蠻豐富的,雖然這是很舊的日記,不過想當初看完後覺得蠻有收穫,為此做了紀錄。據說佛教起源於西元前六年,由喬達摩.希達多(釋迦牟尼佛)所創辦,至今好幾億的信徒還有許多分支,有空應該要來欣賞《佛陀》這部作品。
◆參考資料:充滿神秘色彩的沙壇城